信托业总资产6.6万亿元 6年狂增17倍

作者:朱熹妍  日期:2012-12-3 10:23:30  阅读数:  网友评论:
核心提示:是高速后的惯性,还是黄金时代开始?超过6万亿规模后,信托界两种观点争议再次激化

中国信托业6年从0.38万亿到6.6万亿元,狂增17倍!

11月26日,中国银监会非银部副主任闵路浩透露,中国的信托财产已从2006年底的3800亿增长到2012年10月份的6.58万亿。加之日前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12年3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信托业规模已增至6.3万亿,中国信托业已经稳稳攻下6万亿关口,同时这辆火车并未减速。

周小明指出,在以银行理财产品与机构大客户主导的“单一资金信托”、以个人为核心的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的双重增长,是推动前三季度信托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支持信托业务快速增长的理由已经开始受到挑战——政策的松动引来各个渠道相争,导致通道业务的利润迅速下降。一位内地中型信托公司的负责人认为:“量增价跌自然不是长久之道,自主业务才是转型契机。”一些大型的信托公司,例如信托管理财产刚刚突破5300亿的中信信托,开始走上台前为其大众资管市场奠基。

一个季度信托规模增长一万亿元

刚刚庆祝完突破5万亿的信托业,一个季度就翻身跃过6万亿。这也使得年初热议的“千亿房地产兑付风险”,看来有惊无险。到期房地产项目多因项目回款,或者持续融资化解。一位地产商之前向本报记者坦承,接力融资导致成本上升,如果项目回款延迟将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过9月以来的行业回暖,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却让他得以暂时喘息。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多款房地产信托计划受益都高于12%,而目前类似产品多以10%为均线。

尽管如此,在今年利率下调的环境下,房地产信托收益仍然高于其他行业信托约8%的均值。这也正是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被“秒杀”的主因。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9月底,信托业吸金7800亿,这之后的10月份,又继续创下2600亿元的新增业务,速度可谓惊人。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从二季度的5万亿增加至6.32万亿元,与去年末的4.81万亿元相比增长31.3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4.23%。

从前三季度的资金投向上看,支持这一增长的还是传统老三样——“工商、房产、基建”占到信托计划的六成。

对资金需求旺盛的工商企业赢得最高配置比例,达到25.06%。一年来,工商企业领域的信托资金配置比例近一年来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并于今年二季度末超过基础产业信托。信托资金余额1.4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2.17%,体现了信托公司顺应国家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

其次是以“风险低”为卖点的基础产业信托。由于受地方融资平台通过银行等渠道融资、土地财政吃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基础产业信托成立规模持续火爆,基础产业信托的资金余额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加42.43%。在全部信托资金中的占比也由今年初的21.88%升至三季度末的23.34%。基础产业大多由地方政府信用担保,被宣扬为“最可靠”的产品,低风险吸引了大量资金注入。不过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加大、现金流不足等问题也开始引发业内担忧。

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比上季度多出15亿元,结束了自2012年一季度开始首次的负增长。从业房地产业务的信托经理表示,这与房地产三季度出现的量价齐升的回暖现象有关,但是调控政策并未出现松动迹象,所以信托投资回流并不明显。该人士预计,该领域的融资动向仍然因政策指导而变。

证券市场对于信托资金的吸引力仍然停滞不前。三季度末资金信托在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债券)中的余额仅为6741.59亿元,在全部资金信托中的占比仅为11.47%。这也与证券基金发行的现状相印证。

11月,股市再度下探,让多只股票型基金发行受阻。不过今年以来债市的持续盈利却让债券成为三项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一只——占比三分有二(股票1849.70亿元、基金408.28亿元、债券4483.60亿元)。

年初,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的增长会超过30%,如今已经提前一个月完成。不过,这种增长显得“有惊喜,无悬念”。

周小明亦认为,“成长的市场”+“独特的制度安排”是促成这种发展的两根基本支柱。一方面,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手中的巨额财富,催生了巨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信托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赋予了信托业经营信托业务的专营权和无可比拟的经营灵活性,使信托公司成为了唯一的“综合经营店”,几乎独享了信托业务的经营权。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此分化:乐观主义看到了第一点,资管时代的到来必将促生信托市场的发展;而悲观主义更在意第二点,唯一经营权的制度红利正被打破。

转变进行时

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需求与收益变化已然清晰。

7800亿的增量中,有5834亿元来自单一信托,沉寂半年的单一类资金信托再次加速增长。不过,其中带动此轮增长的并非传统的银信合作,而是日益崛起的以机构客户为主的非银信合作。

银信合作的日渐式微,也正是悲观主义的证据,原因是这种萎缩并非被动。然而,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松绑新政”,让基金、券商、保险资金都参与到资产管理的竞争中。

其中,券商对于银行合作业务的争夺已然显现。银证合作的增长,导致银信合作的徘徊不前。多位信托人士表示,由于竞争加剧,目前银信合作的通道收益被大大降低。

增强盈利能力的考量,也将促使信托业主动去银信化。由此引发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之前,银行理财产品是此类单一信托的最大购买者,而单一信托则一直占到整体的二分之一强。

乐观主义者反驳的底气来自机构大客户对于单一信托的支持。这些机构客户包括上市公司、国企等多种类型。实业利润恶化,让上市公司拥有大量闲置资金,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信托产品受到追捧。

险资的注入也有望带来新的基石。上月,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意见》对险资投资集合资金信托开闸。一家信托公司高管亦透露,近期正在研究与险资的合作,计划推出专为险资打造的专属信托产品。

“通道业务的竞争越来越大,溢价也大不如前。我们一直很重视主动管理类型的产品研发,这才是以后发展的方向。”上述中型信托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他透露,很多信托产品被秒杀其实只是表象,最后购买到份额的不过几家机构客户。“几个亿的信托产品,也不过被两三家机构瓜分了。”

这样的买卖看起来很轻松,不过自主客户大多需要更为贴身的定制服务和更为密切的沟通机制。对于人员配置尚显不足的信托看说,这种服务管理的升级显得捉襟见肘。

更让人恼火的是,随着“泛资产管理”的竞争加剧,这种人才的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

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一些有实力的信托公司已经开始走到台前,一改之前信托业“低头赚钱”的常规情态。11月26日,中信信托举办信托与财富管理论坛,并借机发布其财富管理品牌“信惠财富”。中信信托董事长蒲坚认为,将促进其从纯融资业务向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业务转型,也将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截至12年10月末,中信信托管理资产规模也已突破5300亿元,连续五年排名行业第一。更多的数据是,中信信托间接管理资产8000多亿,1—10月份已经实现信托收入190亿。

蒲坚认为,信托制度在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贫与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和平衡作用。中信信托并不只是将信托作为一种简单的金融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其“集合—分享”机制的优势。他认为,信托拥有财富管理最有利的制度基因,在财富管理市场应该大有作为


  上一篇: 一半上市公司月交税低于房爷,深圳房爷称月交税百万 加入收藏夹 下一篇: 两融余额近两月增近千亿元 融资客成行情“助力者”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15亿基金申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