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里的钱

作者:  日期:2013-7-1 16:31:14  阅读数:  网友评论:

市场论

其实“钱”的含义是很模糊的。但本篇只考虑“钱荒”里的钱,也就是货币。

首先,忘掉课本里关于货币的定义,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可以当钱花的?口袋里的人民币现金肯定是可以当钱花的,它们随时掏出来都可以买东西。接下来,银行里的活期存款,虽然不能直接从口袋里掏出来花,但也可以直接找提款机(ATM)取现或用网上银行付款,花起来仍然非常方便。然后,还有定期存款,只要放弃定期利息,随时可以转成活期存款去花。

以上三种,就是我们认为可以当钱花的货币。现金对应的指标叫M0,M0加上活期存款就是M1,M1再加上定期存款就是M2。

另外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可以当钱花或换钱花,但我们就不认为它们是货币了。比如你有一间位于市中心的学区房(编注:附近有学校的房子),当然是很容易换成钱来花的,但我不认为房子是货币。

人民银行不限制M0

以下,是一个常让普通人感到惊奇的事实了:现金只是钱的很少一部分。以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为例,整个国家的M0是6.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29亿新元), M1是31.13万亿元,M2是99.21万亿元 ,现金只占货币的6.3%。也就是说,印刷钞票根本没法让钱变多,高中课本上讲的印刷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

实际上,人民银行是不限制M0的,也就是市场需要多少现钞就印刷多少现钞,不会人为地去控制。相反,现钞还会跟着季节变动。比如春节,对现金的需求量会增加。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从ATM中拿到崭新的钞票,但这个和通货膨胀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过春节大家需要的现金增多而已。

但是,现在所有人都知道钱越来越多了,所以钱越来越不值钱了。那么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同样常让人吃惊:大部分货币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首先再回想一下M0、M1 和 M2,分别是现金、加活期和加定期。当我们,可能是个人也有可能是企业,把钱存进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都属于货币。然后银行拿这些货币去放贷。但是人民银行认为,银行把别人的钱都拿去放贷,风险太高了,得留一部分放在人民银行,以防万一有人取不到自己的存款(这个比率是20%),剩下的80%才能用来放贷。

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世界:大家的钱都存到银行里,而银行有多少钱就向外贷款多少钱,这种情况下,会对货币总量造成什么影响呢?

打个比方,一开始国家总共只有100元的现金,但若将这100元存入银行,银行可以向外贷款80元。之后,拿到80元贷款的人又把钱存到另一家银行, 这时社会上不仅多了80元货币,银行又多了64元(80元的80%)可以向外贷款。于是,这64元又会变成银行存款,同时让银行多了51.2元(64元的80%)可以向外贷款……就这么一直加啊加……

如此这般,100元的现金,在经过银行贷款的“货币乘数”效应之后,就变成了500元的货币总量(100元除以20%)。

以上的计算是不严谨的,只是想让各位明白,大部分货币都是由银行创造出来的,并不是印刷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让货币更加不值钱了,因为贷款创造了更多的货币。

同时,别忘了这个过程是可以反过来的——银行收回贷款,让货币总量越来越小,会造成货币越来越值钱。千万别认为这是好事,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在搞清楚钱是什么及钱从哪里来之后,终于可以看看,闹“钱荒”的银行市场是在做什么。

 


  上一篇: 房产税使上海房价降低了15%--清华院长白重恩 加入收藏夹 下一篇:  楼市调控升级意在挤泡沫稳预期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15亿基金申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