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 必须抓住实业这“牛鼻子”

作者:中青报 众石  日期:2013-11-4 0:22:31  阅读数:  网友评论:

  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放缓,到今年三季度各项指标趋于平稳,“软着陆”基本实现。但是,全球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低迷徘徊期。当下,如何抓住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实现根本性突破,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客观要求。

  实现这个目标,推动自主创新战略的“大踏步前进”,应该是当务之急。因为,不论是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源源不竭的动力,还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为广大公民提供足够多的公共福利,都与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实现快速升级有直接关系。

  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

“中国创新”的“主战场”在实业?

  最近,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海外市场连连受阻。华为、中兴公司在美国遭到质询;三一集团的风电项目被美国总统奥巴马取消。这一切都意味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贸易摩擦正在加剧。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这些事件其实透露出一些重大动向。之前,发达国家经济体主要从金融和资源领域“封杀”中国企业。比如,中国的金融机构不被允许进入美国;中海油并购美国企业也被认为“不安全”。而这一次,美国开始在实业领域,全面“猎杀”中国的优质公司。

  他表示,要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坐享“货币红利”和“资源红利”,它只要控制好美元投放和能源工业,就可以从全球经济中“吸血”,对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基本上“不闻不问”。而金融危机后,美元泡沫开始破裂,食利者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了,美元重新“实心化”,就必须重振美国实业。

金融危机后,“美国病”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名词,就是特指金融业的膨胀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支撑的现象。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既然它能“印钱去换商品和服务”,可以玩“钱生钱”的金融戏法,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发展工业,或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呢?

  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华尔街式的“金融化赌局”,或者“唯GDP论”的数字幻觉,都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最终,人们将不得不面对“99%反对1%”(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的口号)的困局,不但经济肌体无法健康生长,社会生活也可能陷入动荡和危局。

  这其实从反面说明,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战场”就在实业领域。“中国式创新”必须以实业为基础迎难而上,才能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当下中国经济,仍然是美元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打工仔”。中国积累的财富总量不小,但许多是辛苦钱,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人均少。从历史经验看,要实现“中国式创新”,就必须牢牢抓住实业这个“牛鼻子”。这样,不论在国际市场征战,还是在国内市场耕耘,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要明确“实业为本”是国家强盛之基。美国可以用美元“转嫁危机”,中国却毫无选择余地。实业领域不仅是国家力量强大之本,更是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部门。金融服务部门不可或缺,但毕竟是少数人从事的行业。

  其次,应启动“实业换资源”。中国制造业的产值2010年已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以服装鞋帽、机械加工、电子类等为主,建筑业和大型工程是中国的强项,这也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中国有些资源匮乏,需要世界资源富集地区的支持,这天然构成了“实业换资源”的经济交流的条件。

  实业和资源,是真实财富的父与母,实业国家和资源国家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共同推进“实业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人类工业化的程度和深度,扩大文明造福于大多数人的广度和规模,这是一种区别于“军事-金融”占领模式的新路径,也是契合于中国国情和世界世情的现实路径。

  经济学家李才元说,所以我们提出“新实业救国论”。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中枢神经和战略制高点,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有的国家的“金融全球化”,是以金融利益为本,实业最后变成“银行家嘴里的唐僧肉” ,结果是吃肉的妖怪比能吃的肉还多,这怎么可能持续?中国是实业国家,金融要为实业服务。金融业恰恰也只有依托实业,有效疏通实业、资源的互动与循环,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李才元坚信,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取决与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新的“造血”机制,要从“资源金融”,转向实业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费金融。“走老路,就是走死路,”他说,金融业要给实业以“出路”,那么实业就能给金融业以“前途”。


  上一篇: 产能过剩的体制之弊 加入收藏夹 下一篇: 深股通成长性明显强于沪股通 关注龙头消费股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15亿基金申购